【是音樂教育,更是人格教育】古典音樂未來的方向,堅持正確的道路
(轉貼自焦元溥博士的文章,已獲得同意授權)
人活到現在,有些事應該看得很清楚了。
操之於己者,當然力求完美。
操之於人者,但求無愧我心。
前者努力必然有收穫,後者可能終究一事無成。
看不清楚這點,最後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因為不擇手段,那達到的目的也因此變質,真正的目的一樣不可能達到。
「古典音樂不會死亡。這門藝術會永遠存在,但人能否維持正直、品味、堅持與信心,這才是問題。」
這篇訪問若說有任何警世內容,大概就在下面這些段落了。
---------------------------------------------------------------------------
焦:無論您們怎麼演奏,我非常佩服也全然認同的,是您們永遠走正確的路,那就是堅持演出品質,為聽眾帶來真正高水準的演奏。
吳:很多人不相信音樂,認為我們應該要降低它的高度,這樣才能普及。但事實證明,這樣做從來就沒有效果。公關、廣告、人脈、名聲,這些到頭來和推廣古典音樂都沒有關係,真正關乎成功與否的,唯有「藝術上的卓越」而已。廣告與噱頭或可吸引一時的觀眾,但能讓他們留下來並愛上古典音樂的,只有音樂家在台上所呈現的精湛演出。那建立了信任並給予承諾,讓聽眾知道在他們面前是能撼動靈魂的偉大藝術。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當初我要到矽谷辦室內樂音樂節,多數人都不看好,說那裡只有電腦而沒有文化。「我不相信」,我這樣想,「他們都這麼聰明,還有很多有趣的人,怎會不想親近藝術呢?」十多年過去了,現在門洛音樂節有最熱情與最好奇的聽眾,永遠希望我能帶給他們更多。所以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聽眾,也永遠要給出最好的演奏。
焦:這樣做聽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卻是最難的。
吳:是的。演出品質要好,要有好的音樂廳、好的設備、好的工作人員、好的演奏者、好的聽眾、好的策畫人、好的藝術品味與道德良心,這每一項都不容易。我們從史坦那裡學到如何堅持克服困難,關注所有細節並為音樂服務;他如何管理卡內基音樂廳,就是我和大衛現在如何管理CMS。
焦:您們為古典音樂奉獻一生,可曾擔心這門藝術會逐漸式微?
吳:我從兩個層面回答你。有人問過紀新同樣的問題,他說「你在說什麼?我的音樂會都是滿的啊!」這個回答看起來很好笑,但它說明了部分的事實,就是最頂尖的音樂會永遠有聽眾。但之所以會問這個問題,在於我們的政府、社會與教育機構,包括音樂界自己人,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視古典音樂,甚至不再重視音樂。我和大衛現在每年仍有六十到八十場演出,也就是說我們一年會看到百位以上的場館負責人與音樂會承辦人,我可以說古典音樂如果不能普及,不是音樂有問題,幾乎都是人的原因。此外,音樂界仍然有明星,但沒有高瞻遠矚的領導者,以致正派的聲音不能堅守,古典音樂缺乏足夠的支持。我去過許多偏僻地方演奏,聽眾一樣擠滿音樂廳,絕大多數對音樂並沒有深刻認識,只是為了想親近藝術、想知道更多而來。對於這樣的聽眾,我們一樣給予深刻的曲目,並毫無保留地努力演奏,而他們回饋給我們的掌聲,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古典音樂不會死亡。這門藝術會永遠存在,但人能否維持正直、品味、堅持與信心,這才是問題。
焦:很多人認為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亞洲。您怎麼看這樣的預期?
吳:這要看你對古典音樂的定義了。如果把古典音樂當成娛樂,音樂會當成馬戲團或特技表演,這在亞洲確實流行;如果把古典音樂當成藝術,不可或缺的靈魂食糧,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很遺憾亞洲還沒有充分認知到這點。亞洲有很多古典音樂會,但以人口比例而言,出現的音樂藝術家仍不夠多。我們有很多明星,但需要有更多的音樂家。很多人演奏得很快很大聲,音樂會很「刺激」,但你聽完會覺得空虛。真正能讓聽眾一再回到音樂廳的,不是刺激,而是被藝術觸動心靈。
芬:音樂是藝術,不是體育競賽。體育競賽誰先跑到終點誰就是贏家,其他人則是輸家,但在音樂裡,沒有誰是贏家或輸家。體育競賽看「誰先到終點」,音樂藝術則看「你如何跑到終點」。把音樂當成體育,比賽誰最快、最大聲、最準確,而不是思索如何更深刻、更內省、更呈現作品核心,這是很嚴重也很危險的錯誤。即使他們有能夠爭強比快的技術,但最偉大的音樂家並不是那些爭強比快的人,因為這和藝術的關係實在太低了。不過我想這不只出現在亞洲,而已是全球化的問題。
焦:不好意思以下要提到我自己的經驗。《樂之本事》簡體版發行後,我在北京做新書活動,常被記者問到這個問題。我說主觀上我認為古典音樂的未來會在亞洲,甚至在中國與日本,因為這裡可能有最大的市場。但也因為如此,所以我更強調「市場在哪裡,責任就在哪裡」。如果古典音樂在21世紀末變成只是存在於博物館和圖書館的東西,就表示亞洲毀了這門藝術。我們要有技術,更要有文化,不只是演奏音符,更要表達音符背後的東西。今日我們承接責任,明日我們傳給下一代人去守護去發揚。其實光看室內樂在亞洲,特別在華人世界的發展,就知道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絕對是我們該努力的方向。
(轉貼自焦元溥博士的文章,已獲得同意授權)
人活到現在,有些事應該看得很清楚了。
操之於己者,當然力求完美。
操之於人者,但求無愧我心。
前者努力必然有收穫,後者可能終究一事無成。
看不清楚這點,最後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因為不擇手段,那達到的目的也因此變質,真正的目的一樣不可能達到。
「古典音樂不會死亡。這門藝術會永遠存在,但人能否維持正直、品味、堅持與信心,這才是問題。」
這篇訪問若說有任何警世內容,大概就在下面這些段落了。
---------------------------------------------------------------------------
焦:無論您們怎麼演奏,我非常佩服也全然認同的,是您們永遠走正確的路,那就是堅持演出品質,為聽眾帶來真正高水準的演奏。
吳:很多人不相信音樂,認為我們應該要降低它的高度,這樣才能普及。但事實證明,這樣做從來就沒有效果。公關、廣告、人脈、名聲,這些到頭來和推廣古典音樂都沒有關係,真正關乎成功與否的,唯有「藝術上的卓越」而已。廣告與噱頭或可吸引一時的觀眾,但能讓他們留下來並愛上古典音樂的,只有音樂家在台上所呈現的精湛演出。那建立了信任並給予承諾,讓聽眾知道在他們面前是能撼動靈魂的偉大藝術。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當初我要到矽谷辦室內樂音樂節,多數人都不看好,說那裡只有電腦而沒有文化。「我不相信」,我這樣想,「他們都這麼聰明,還有很多有趣的人,怎會不想親近藝術呢?」十多年過去了,現在門洛音樂節有最熱情與最好奇的聽眾,永遠希望我能帶給他們更多。所以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聽眾,也永遠要給出最好的演奏。
焦:這樣做聽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卻是最難的。
吳:是的。演出品質要好,要有好的音樂廳、好的設備、好的工作人員、好的演奏者、好的聽眾、好的策畫人、好的藝術品味與道德良心,這每一項都不容易。我們從史坦那裡學到如何堅持克服困難,關注所有細節並為音樂服務;他如何管理卡內基音樂廳,就是我和大衛現在如何管理CMS。
焦:您們為古典音樂奉獻一生,可曾擔心這門藝術會逐漸式微?
吳:我從兩個層面回答你。有人問過紀新同樣的問題,他說「你在說什麼?我的音樂會都是滿的啊!」這個回答看起來很好笑,但它說明了部分的事實,就是最頂尖的音樂會永遠有聽眾。但之所以會問這個問題,在於我們的政府、社會與教育機構,包括音樂界自己人,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視古典音樂,甚至不再重視音樂。我和大衛現在每年仍有六十到八十場演出,也就是說我們一年會看到百位以上的場館負責人與音樂會承辦人,我可以說古典音樂如果不能普及,不是音樂有問題,幾乎都是人的原因。此外,音樂界仍然有明星,但沒有高瞻遠矚的領導者,以致正派的聲音不能堅守,古典音樂缺乏足夠的支持。我去過許多偏僻地方演奏,聽眾一樣擠滿音樂廳,絕大多數對音樂並沒有深刻認識,只是為了想親近藝術、想知道更多而來。對於這樣的聽眾,我們一樣給予深刻的曲目,並毫無保留地努力演奏,而他們回饋給我們的掌聲,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古典音樂不會死亡。這門藝術會永遠存在,但人能否維持正直、品味、堅持與信心,這才是問題。
焦:很多人認為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亞洲。您怎麼看這樣的預期?
吳:這要看你對古典音樂的定義了。如果把古典音樂當成娛樂,音樂會當成馬戲團或特技表演,這在亞洲確實流行;如果把古典音樂當成藝術,不可或缺的靈魂食糧,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很遺憾亞洲還沒有充分認知到這點。亞洲有很多古典音樂會,但以人口比例而言,出現的音樂藝術家仍不夠多。我們有很多明星,但需要有更多的音樂家。很多人演奏得很快很大聲,音樂會很「刺激」,但你聽完會覺得空虛。真正能讓聽眾一再回到音樂廳的,不是刺激,而是被藝術觸動心靈。
芬:音樂是藝術,不是體育競賽。體育競賽誰先跑到終點誰就是贏家,其他人則是輸家,但在音樂裡,沒有誰是贏家或輸家。體育競賽看「誰先到終點」,音樂藝術則看「你如何跑到終點」。把音樂當成體育,比賽誰最快、最大聲、最準確,而不是思索如何更深刻、更內省、更呈現作品核心,這是很嚴重也很危險的錯誤。即使他們有能夠爭強比快的技術,但最偉大的音樂家並不是那些爭強比快的人,因為這和藝術的關係實在太低了。不過我想這不只出現在亞洲,而已是全球化的問題。
焦:不好意思以下要提到我自己的經驗。《樂之本事》簡體版發行後,我在北京做新書活動,常被記者問到這個問題。我說主觀上我認為古典音樂的未來會在亞洲,甚至在中國與日本,因為這裡可能有最大的市場。但也因為如此,所以我更強調「市場在哪裡,責任就在哪裡」。如果古典音樂在21世紀末變成只是存在於博物館和圖書館的東西,就表示亞洲毀了這門藝術。我們要有技術,更要有文化,不只是演奏音符,更要表達音符背後的東西。今日我們承接責任,明日我們傳給下一代人去守護去發揚。其實光看室內樂在亞洲,特別在華人世界的發展,就知道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絕對是我們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