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木指板的重要性之第一次進廠維修】
今天因有事情,再訪陳大村老師的工作室,也是第一次看到幾天前送件的自用琴拆下指板的樣子。這把琴的"第一次"維修,足足故意等了兩年多撐到現在,為的就是確認它已經適應台灣的氣候,面板受潮溼影響變高後木材已經趨於穩定,再來替換指板。
歐洲美國的琴進來台灣,經常碰到的問題就是 (1) "指板下陷",造成指距難按,手感不佳,也會影響弦的振動和音色。再說明白點,是因為面板吸收溼氣後,木材比較膨脹,把琴橋的高度推升了,讓弦與指板間距變高。
如果琴橋高度夠,略略磨低琴橋是可以的作法,也是比較經濟實惠的選擇,可以將弦距調整到適合的高度。如果琴橋原本設定的高度就很剛好或是比較偏低,就會需要墊指板或是重新製作一個指板,為了弦的夾角張力考量,重新製作琴橋搭配新的指板設定也是可能有必要。另一個問題就是 (2) 音柱長度因為面板背板膨脹,顯得變短,往往在四條弦放鬆後音柱就倒下,所以要換長柱。
這把琴自從在2015年義大利 ANLAI 製琴比賽得獎由 maker 好友親自送來台灣後,就一直維持原本的設定狀態直到現在。除了是歐洲琴外,它也是一把全新的琴,所以也存有物理應力與適化的問題 (簡單說就是聲音有沒有開)。其實目前聲音的狀態已經算是相當好的,但總覺得仍有不足,例如中低音域相當有肉感power但顆粒感不足,上 G 弦高把位的音色略嫌微濁不夠挺,心裡面也知道這把琴的潛能跟可發展條件絕不只如此,因此終於等到"穩定"的這一天,可以說是期待萬分。
我:"ㄟˊ ,這樣把光禿禿的琴拿起來,好輕喔!烏木的重量在一把琴上比例滿高的 (此琴全部配件都使用烏木)。這樣拿起琴來,好沒有安全感......。"
陳老師:"是阿,即使是楓木琴頸,跟烏木相比也是比較軟的。所以好的指板材料很重要,琴頸承受的拉力很大,指板材料的密度就很重要,不能小看指板設定帶來的影響。"
期待新指板與新音柱帶來更飽滿豐富更“殺”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