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原作者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第二小提琴首席陈昭佺老师撰文授权
Carl Flesch ( 1873~1944)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上半最重要的小提琴演奏家及教育家之一,他一生不但致力于作育英才及提携后进的工作,更留下许多知名的教材及理论书籍,对后代的小提琴演奏及教育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第二小提琴首席陈昭佺老师撰文授权
Carl Flesch ( 1873~1944)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上半最重要的小提琴演奏家及教育家之一,他一生不但致力于作育英才及提携后进的工作,更留下许多知名的教材及理论书籍,对后代的小提琴演奏及教育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Carl Flesch的许多爱徒都是20世纪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不过他对学生却常说的一名言却是 : I want you to study as little as possible 。看表面的字意似乎很难理解这样的名师怎么会要学生"尽可能练(学)少"? 不是应该要"尽可能练(学)多"才对吗?
练琴是一门大学问,相同的练习时间在不同人身上常产生不同的效果,除了练琴当下身心灵(身体状况+专心度)的问题之外,方法及思考方向也是重要关键。Carl Flesch 的意思应该是指学生们在练琴遇到困难时,应先思考解决方法,不要盲目练下去,解决后再往下练,一首未完成勿练第二首,一小节没练好不要练下一小节,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学生先学会"质精量少"的观念,因为要质量好,慢工出细活一定要花时间,当然练习的数量就不会太多(少学,练少应该是这个意思),习惯这样的高标准,日后才有本钱朝向"质精量多"的远景迈进。
分享的影片是帕尔曼大师接受访问时谈到"练习"的窍门,大师开释总结是 : 《 除了"慢练"之外,就是要有"耐心",对进步的期待绝对不能操之过急 》。两位不同时期的大师对练习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因为需要"慢练",所以会"练少",也就是重"质"胜过于重"量",练得多又杂不如练得少又好。
每位年轻的习琴者都希望自己能在最短的时间就看到非常明显的进步,但很无奈在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第一天练习的最佳成果绝不会在第二天开始练习时就完全体现,一定会比较差,所以常令人难过失望(甚至想放弃),但如果前一天是有效练习第二天也不会完全从"0"开始(表示还是有进步),只有靠着耐心持之以恒地一路往上爬,日积月累,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慢慢显现成果。曾有教师勉励学生要以"蚂蚁啃蚀骨头"的精神来练琴,骨头啃完了,曲子就是你的,这也就是帕尔曼大师所开释的"耐心"。
练琴时绝对不能有当志工或义工的伟大情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会做白工,相反地要把自己当成是"现实又市侩的商人",对于自己所付出的精神心力及体力都应当斤斤计地较收成,检讨练习方法,否则最后真的就只是两只手"跑来跑去"的体操运动,辛苦几个小时练下来,身体疲惫了却可能"换来一场空"。
Perlman 谈五个练习的小窍门~
http://www.classicfm.com/artists/itzhak-perlman/practice-tips/
Perlman 谈五个练习的小窍门~
http://www.classicfm.com/artists/itzhak-perlman/practice-tips/